張穎茹:缺憾與完美兩者本身就是一個對立卻又相互依存的關系,就好比“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”這句古詞所說,即對立又統(tǒng)一,舉個例子,我曾經(jīng)有一個客戶,他家有一套實木茶桌,使用時間久了,會出現(xiàn)磨損甚至開裂的情況,但對于這種開裂,他并不覺得這是一種缺憾,反而是一種完美。因為這種看似缺憾的事物,卻恰恰遵循了自然規(guī)侓發(fā)生的事情,所以他認為實木開裂就是一種美。
設計圈流行一句話,設計師是帶著枷鎖跳舞的角色。設計師在設計的過程中往往會被客戶要求諸多,甚至有一些是違反了設計本身的一種感官美的東西,但是相對來看,如果拋開了客戶的要求,設計師本身又能夠避免這種缺憾的出現(xiàn)嗎?答案是不一定,那么何不帶著這種缺憾去設計、追求完美,這也是設計師幸福感的一種體現(xiàn),因為設計本身就是一種缺憾的完美。
麥錦豪:王家衛(wèi)曾經(jīng)說過一味求全,等于固步自封。所謂大成若缺,有缺憾才能有進步。這句話我是比較贊同的,有一個從事設計的朋友說過,每次用盡百分之一百的精力去做設計,但是出來的作品卻并不如人意,這可能就是太力求完美的反效果。我在做設計的過程中,可能拋開了一些枷鎖,面對一個沒有缺憾、沒有限制、沒有條件的空間,我反而不知從何下手,因為它本身已經(jīng)夠完美了,似乎也沒有理由去修正。所以缺憾反而會讓我有一種靈感的迸發(fā)。
呂錦成:缺憾這個詞,在世人口耳相傳中,是一種不好的詞語。特別是對于追求完美的設計師來講,常常不能容忍自己的作品出現(xiàn)一點瑕疵,但是在我看來,我們自己本身作為設計師,更應該平靜的去面對缺憾。就好比斷臂的維納斯,它的斷臂讓人在視覺上感覺有點殘缺,但它卻是法國羅浮宮的第一珍寶,世人為什么能夠對這個作品印象深刻,這就是缺憾的奇妙之處。雖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審美標準,但是缺憾與完美并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去衡量標準。缺憾美更多的是需要設計師去發(fā)現(xiàn)它、思考它、欣賞它。
黎有榮:設計師在做設計的過程中,可能會因為某些原因,導致了最后設計出的結果是遺憾的。但這種情況又是不可避免的,當我們設計處處力求完美的時候,可能我們就已經(jīng)陷入了不完美的圈內(nèi)而不自知,古人流傳至今被世人視如珍寶的東西,往往多了是些殘破的篆刻、書法,你所看到的缺憾,可能就是這個作品中最精彩的一筆,所以對于缺憾,設計師只能于在設計中問心無愧,沒有不完美,哪里來下一個完美,又哪里來把缺失的東西放在下一個作品中彌補,設計者修藝在先,而煉心則在永遠。
全建文:設計沒有最好的,只有更好的。而設計當中的缺憾,我們是不可避免的,所以反向來說,與其去追求完美,不如去彌補缺憾,缺憾給了設計師們一次反思的機會。什么事完美?客戶滿意是完美?作品得到許多人獲贊是完美?這都是設計師心中的一把尺,面對缺憾,我們只有去不斷成長與磨練自己的設計。
胡水清:這是一個雙面性的話題,對于設計,我認為只要設計師能夠堅持自己心中的完美就很好了,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,可能一件設計作品在一千個人看來,既有缺憾也有完美,設計師能夠堅持自我的完美,就是一個去彌補缺憾的最好辦法。
劉科東:設計師在處理客戶和甲方關系的時候,往往會在一些事情上做出相對應的妥協(xié),無法保證所有事情都面面俱到、八面玲瓏,如果能夠把這兩者妙之又妙的關系處理好,我相信缺憾也會是一種獨特的美。而設計師在依據(jù)客戶或者甲方要求設計出的作品,也有可能會因為客戶的需求而要放棄一些設計的原理。設計師縱然會產(chǎn)生缺憾感,因為這件作品與設想中的不一樣,但是在客戶看來,這件作品是完美且無暇的,因為滿足了客戶的需求,所以設計師的缺憾,何不是客戶的完美呢?
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